大溪普濟堂沿革
與文化意涵
日本據台初期,大溪凭借山產、農產、礦產開發及水運便利,百業興旺,呈現繁榮景象。1902年(明治35年),地方士紳江序益首倡創立“普濟堂”。初期以“鸞堂”形式設於民宅,通過降筆為鄉民排解疑難、勸人向善,因信眾篤信三恩主且數量日增,後購置房舍遷至現址,成為當地共同的信仰中心。
關聖帝君聖誕的遶境活動
普濟堂奉祀的神祇無地域、族群、方言及祖籍限制,吸引眾生虔誠朝拜,凝聚起強大的社群力量。其中,關聖帝君聖誕的遶境活動,由各社頭襄贊,形成獨具特色的宗教盛事,兼具傳統性、地方性、歷史性與文化性。2011年(民國100年),該活動經桃園縣政府調查審核,獲議決通過登錄為“無形文化資產”,成為普濟堂與信眾的榮耀。
凝聚全台信眾與地方人士
如今,關聖帝君遶境活動與當地名產小吃並列為大溪標誌,是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事,凝聚全台信眾與地方人士,也體現關聖帝君的影響力。普濟堂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深感責任重大,致力於引導宗教信仰向新方向發展,推動端正社會風氣、照顧弱勢群體,同時向公眾介紹普濟堂的百年歷史、服務理念及內部情況。未來,普濟堂還計劃拓展範圍,講述大溪的歷史文化與故事,讓遊客和信眾深入體驗當地深厚的人文底蘊。